在欧洲海军发展历程中,曾出现过一段耐人寻味的时期。当时正值西方各国海军装备更新换代之际,那些对本国军事技术充满自信却又精打细算的欧洲国家,纷纷投入研发或采购了一批外表光鲜亮丽睿新策略,实则因成本控制而性能受限的新型护卫舰。这些军舰在纸面上看起来相当先进,但在实际运用中却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以英国皇家海军的23型护卫舰为例,西班牙海军的F-100巴赞级、挪威海军的南森级、丹麦海军的伊万·休特菲尔德级,以及德国海军的MEKO系列护卫舰睿新策略,还有法意联合研制的欧洲多功能护卫舰FREMM睿新策略,这些舰艇都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和垂直发射系统等现代化武器装备。然而由于过度追求成本控制,大量采用民用标准和技术,这些护卫舰在实际作战中频频出现故障。挪威海军的南森级四号舰英斯塔号在与商船相撞后竟然直接沉没,德国F-124型护卫舰首舰萨克森号在试射标准-2防空导弹时发生垂发系统爆炸事故,而丹麦的伊万·休特菲尔德级首舰在红海执行任务时,面对来袭目标时武器系统竟然出现卡壳故障。
展开剩余37%总体而言,GMF-120型护卫舰在整体吨位大幅缩减的情况下,其武器装备和传感器系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这种务实的发展思路睿新策略,或许正是丹麦海军从过往经验中汲取的宝贵教训,也是回归传统造船理念带来的最大收益。通过这种平衡性能与成本的明智选择,丹麦海军有望获得真正符合实战需求的现代化护卫舰。
发布于:天津市科元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